网站管理学校官网返回学院首页
通知公告

电磁频谱研究院成功举办人工智能与信息安全的数学基础理论及应用高端论坛

供稿:周福辉 |编辑发布:李欣妮 | 发表日期:2025-07-11 | 点击数: 213

 7月6日,人工智能与信息安全的数学基础理论及应用论坛在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顺利举行。本届“人工智能与信息安全的数学基础理论及应用”论坛由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数学学院、电磁频谱研究院联合主办,聚焦人工智能与信息安全领域的数学基础问题,紧扣学科前沿,面向实际应用需求。论坛重点探讨了电磁频谱具身智能、频谱安全、人工智能大模型、编码与压缩传输、密码学等方向的数学理论创新及其应用前景,体现了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的深度融合。

 本次论坛由电磁频谱研究院认知智能创新中心主任周福辉教授与数学学院曹喜望教授担任共同主席。论坛由上海交通大学邢朝平教授、合肥工业大学朱士信教授、海南大学束锋教授和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曹喜望教授共同主持。中国科学院信息工程研究所林东岱研究员,西南交通大学周正春教授,上海大学沈礼权研究员,清华大学深圳国际研究生院黄绍伦副教授,香港城市大学宋林琦副教授,吉林大学温金明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吴泳澎教授,以及我院周福辉教授应邀作专题学术报告,围绕人工智能与信息安全领域的数学基础与交叉研究展开深入交流。论坛吸引了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凯光院士、田畅教授等多位校内专家学者参会,同时还汇聚了来自全国多所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学者与学生代表,共计50余人参会。论坛的成功举办,充分展示了该领域广泛的学术影响力与高度关注,为推动人工智能与信息安全交叉领域的协同创新搭建了高水平交流平台,也进一步促进了数学基础研究向工程实际应用的转化与落地。

周福辉教授作开篇致辞

 在致辞中,周福辉教授指出,本次论坛充分体现了“一个特色、两个亮点、三个‘真’和四大特性”。“一个特色”是指人工智能、信息安全与数学基础的深度交叉特色;“两个亮点”体现在参会专家阵容强大,既有行业权威,也有青年学术新秀,论坛主题则兼顾数学基础理论与实际应用,展现出“顶天立地”的研究格局。他进一步强调,“三个‘真’”代表了本次论坛专家的报告都体研究真问题,提出真方法,做出真贡献,这也是国家倡导。而论坛所呈现的战略高度、理论深度、学术前沿与应用落地,则构成了其鲜明的四大特征,为相关领域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曹喜望教授作开篇致辞

 曹喜望教授指出,本次论坛旨在搭建一个聚焦基础理论与实际应用的高端学术交流平台。南航长期致力于推动多学科交叉融合,积极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人工智能与信息安全的深度融合离不开数学基础的支撑,希望本次论坛围绕频谱智能、大模型推理、物理层安全、6G通信等前沿议题,激发理论创新,促进成果落地。

王春武教授作开篇致辞

 王春武教授指出,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自1952年建校以来,始终坚持“航空报国”的初心,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积极推进人工智能与信息安全等前沿交叉学科的发展,取得了诸多标志性成果。本次论坛聚焦“人工智能与信息安全的数学基础理论及应用”这一具有前瞻性和战略意义的议题,数学作为基础学科在其中发挥着关键支撑作用。希望通过此次论坛,进一步推动相关领域的基础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落地,促进学术交流与协同创新,助力国家在信息安全与人工智能领域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林东岱研究员作题为“从代数攻击到相关立方体攻击”的专题报告,系统回顾了代数攻击与立方体攻击的理论基础,重点介绍了立方体攻击的一种新变体——相关立方体攻击。该方法通过挖掘超多项式与低阶多项式基之间的条件相关性,实现了从弱密钥区分到密钥恢复的转化,显著提升了密码分析的攻击效率与实用价值。

周正春教授作专题报告

 周正春教授作题为“面向6G通信的最优相关性与低PAPR序列集设计理论”的专题报告。围绕6G通信中对最优相关性与低PAPR序列的需求,系统介绍了衡量序列性能的关键指标及其理论界限,回顾了相关经典序列设计,并提出了一种兼具大尺寸、最优相关性和低PAPR性能的新型序列方案。

沈礼权研究员作专题报告

 沈礼权研究员作题为“海洋水下成像和甚低码率压缩传输”的专题报告。聚焦海洋探测中的水下可见光成像关键技术,系统介绍了水下图像在复杂成像环境下面临的质量退化问题,并围绕海洋水下数据库构建、图像增强、图像压缩、目标检测及压缩传输系统等方面展开深入研究,提出多项应对方案,助力水下成像技术在海洋科学与工程中的高效应用。

黄绍伦副教授作专题报告

 黄绍伦副教授作题为“基于高维统计分析的迁移学习理论框架”的专题报告。围绕迁移学习中的偏差-方差权衡问题展开,提出将迁移学习建模为参数估计问题,并通过优化克拉美-拉奥下界,构建出一个具有渐进最优性的理论框架。该研究定量刻画了源任务样本对目标任务性能的影响,为迁移学习算法的设计与性能分析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

宋林琦副教授作专题报告

 宋林琦副教授作题为“大语言模型(LLMs)推理能力增强框架”的专题报告。聚焦提升大语言模型(LLM)推理能力的关键挑战,系统介绍了包括工具增强、监督微调、多智能体协作与可追溯性机制在内的多项进阶技术路径。报告提出通过调用外部工具、构建协同智能体框架与引入“正确性学习”等方法,有效提升模型在复杂多步推理任务中的准确性与稳定性,为高推理性能LLM的构建提供了系统性解决方案

温金明教授作专题报告

 温金明教授作题为“格理论、算法及应用简介”的专题报告。聚焦格理论在通信、信号处理与数论等领域的核心应用,系统介绍了格重要常数界的优化方法、LLL格规约算法的实际应用,以及求解最近向量、最短向量与逐次极小问题的高效算法。报告还深入探讨了当前格困难问题求解中面临的主要挑战与技术瓶颈,为相关研究提供了有力参考。

吴泳澎教授作专题报告

 吴泳澎教授作题为“物理层安全中的编码调制技术”的专题报告。聚焦物理层安全通信中的关键问题,针对高斯窃听信道中离散星座输入下保密容量受限的挑战,提出了一种结合概率成形的多级Polar编码方案。该方案不仅缩小了与高斯保密容量之间的差距,还首次在实际通信链路中实现了信息论意义上的安全传输,展示了物理层安全技术在未来无线通信中的重要应用潜力。

周福辉教授作专题报告

 周福辉教授作题为“电磁频谱智能管控理论和方法”的专题报告。聚焦电磁频谱智能管控关键问题,提出数据与知识双驱动的频谱认知方法体系,融合通信模型、演化规律与语义知识图谱,构建具备调制识别、频谱预测与指纹识别能力的智能系统。通过引入认知学习与逃逸强化机制,显著提升系统对动态环境的适应性,相关成果已在频谱语义通信与无人机导航中成功应用,为构建自主进化的频谱智能体系提供了理论与实践支撑。

 自由讨论环节中,与会学者代表分别介绍了各自研究方向及科研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并就跨学科交叉研究方向的选择和合作模式等展开了深入讨论。

自由讨论环节

 与会青年教师纷纷表示,参加此次论坛收获很大,为进一步开展跨学科交叉研究,寻找合作伙伴指明了方向,开拓了思路。也有青年教师表示自己平时参与的多是学术报告会,很少有机会听到各位专家学者和青年学者的成长经验,希望后续能多多参与类似的交流活动。

参会现场

参会现场

参会专家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