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8月4日下午,工信部通信科技委专职常委、中国无线电协会副秘书长阚润田,工业和信息化部无线电管理局二级调研员张虹,国家无线电监测中心检测中心总工程师刘晓勇,工业和信息化部无线电管理局干部范希茜,国家无线电监测中心检测中心工程师吕玉琦,国防科技大学第六十三研究所电磁频谱研究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员张余,国防科技大学第六十三研究所电磁频谱研究中心工程师何攀峰及相关单位专家一行莅临我室进行参观与交流。我校副校长、实验室主任吴启晖教授,无人机研究院副总工程师黄大庆研究员,实验室董超教授,周博教授,朱秋明教授,晋本周副教授,黄洋副教授,徐帆副教授,屈毓锛副研究员,韩路工程师,刘天星工程师参与了本次交流活动。
会议由实验室副主任董超教授主持。首先,吴启晖教授对各位领导、专家的到来表示热烈欢迎,他介绍了自己投身南航科研与建设的契机,实验室的组织结构及参会老师的个人研究方向。随后董超教授从发展历程、标志性成果与人才培养等方面详细介绍了实验室的整体情况,紧接着,各课题组相关老师、同学现场进行详细介绍与演示。
刘天星工程师介绍了智能频谱管控体系架构,演示了频谱对抗半实物系统及电磁频谱态势软件。
李营营同学汇报了在南航校园内架设的分布式感知节点,以及基于该分布式节点开展的信号直接定位与识别等技术研究。
朱秋明教授汇报了无人机频谱认知仪的研发和测试情况,该仪器将无人机与传统频谱监测技术相结合,实现了高精度、可重构、网络化、智能化的三维频谱空间监测和非法用频设备的查找等领域。
屈毓锛副研究员汇报了无人机协同智能平台的建设情况,在为无人机集群打造“群智空中大脑”的总体目标指导下,在模型推理方面,重点介绍了面向深度神经网络的无人机协同协同推理、面向无人机集群的弹性推理等方法,演示了面向无人机集群目标识别的“智慧天眼”原型系统;在模型训练方面,重点介绍了基于协同推理的无人机目标识别在线联邦学习方法,演示了相关原型演示系统。
晋本周副教授介绍了对无人机群探测感知所面临迫切需求和挑战,结合团队承担的重点项目,汇报了一种基于分布式节点的多域探测架构与方案,并对当前团队在微弱目标检测、群目标跟踪、目标识别、行为意图研判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汇报。
黄大庆研究员以国际上的著名案例,解读军用反无人机技术的作用和重要意义。分别从不同的技术层面,深入研究无人机的安全飞行条件和正常执行任务的条件,进而实现破解这些条件,达到反无人机的目的。
黄洋副教授介绍了语义及核强化学习驱动频谱决策、基于无人机的微弱辐射源搜索定位、基于无人机的动态波束辐射源智能搜索定位等认知决策方面的研究工作及成果。
韩路工程师汇报演示基于区块链的频谱干扰取证与追溯技术以及联盟链监管关键技术。
成果汇报结束后进入交流环节,习近平总书记曾在考察工作时强调:“强烈的爱国情怀,是对我国科技人员第一位的要求。科学没有国界,科学家有祖国”。吴启晖教授表示电磁频谱空间也是继陆、海、空、天、网络之后的第六作战空间,美国军事家认为“频谱和子弹一样重要”,失去制电磁权,必将失去制海权、制空权。因此,夺取电磁频谱战优势对于维护国家安全至关重要。我室一直以服务电磁频谱的国家利益为目标,实现科学研究与学校主攻方向的双结合。阚润田副秘书长表示:通过此次调研,深入了解到天地一体频谱认知智能实验室走在了频谱领域科研的前端,无线电与频谱关系本就亲近,此番调研活动收获颇丰,愿今后继续开展深入交流,共同服务国家利益。